书者散也,古人说,书法好作品往往"无意得之",什么是心法
L3-23 心法
上次讲到,筋节骨肉皮血都是物质的东西,属于技法。除此之外,书法还讲究心法。

筋节骨肉皮血组成的是形体,但人还要有灵魂,有精神。中国有"行尸走肉"这一成语,就是形容没有灵魂、只有躯体的人,书法可不能这样。
一 什么是心法?
首先说说这个"心"。古代以"心"为思维的器官,不是大脑,所以孟子说"心之官则思"。在中国人口语中"心细如发""心灵手巧""粗心大意"这类词特多,就连现代心理学,也用了一个"心",其实跟心脏没有关系的,但大家都习惯了。
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心和大脑的不同,古人说心指挥手,手运用笔,其实那是脑的作用。
南齐王僧虔说"手以心麾,毫以手从。"你看八个字说了三样东西:心、手、毫。"麾"原本是军队指挥用的旗帜,引申义是指挥。"手以心麾",心是根本的,心指挥手。"毫以手从",笔毫听从手,手使用毫。
所以说,在书法中,心(也就是大脑意识)起着引领的作用。没有手,毛笔自己是不会动的,而手怎样动是脑指挥的,所以笔和手是被动的,心是主动的。
但这只是发挥技法的一面,这样积极主动地用大脑意识去指挥手,能不能把字写好呢?恰恰是没有好作品的。为什么?
我在(本级课程)第二课中讲过,书法是表现人潜意识的。当你意识越强,则潜意识就被压住,被隐藏,结果就表达不出来,或者表达不好。
比如说,你要写一个曲尺势,你该怎么做?
初学法的人都会这样想,我现在两面换起笔,手腕向右,写到关节点黄老师讲过,笔笔要断,现在我先收笔,做拨镫四个动作,先往上,再往下,竖笔写一个努,最后顿笔收。好了,这就写完了,可以透气了。
你这样想、这样写,就是意识指挥手腕,全神贯注于手腕指挥笔锋。这时候潜意识还能抒放吗?当然不能。
所以这种作品,只是表现技法,不能表现潜意识。
太专注于技法,会阻止情感的表达,这问题前人早就觉察到了,王僧虔《笔意赞》这样说:"必是心忘于笔,手忘于书,心手达情,书不妄想。"
这事情奇怪了,刚才王僧虔明明说"手以心麾,毫以手从",现在又说"必是心忘于笔,手忘于书",很矛盾。
所以有人就认为这一篇必定不是王僧虔所著。历史上确实有标注为这是唐太宗所言,这些考证我不说了。
就理论来说,刚才"心指挥手"是第一步,现在"心忘于笔"是第二步。
蒋梦麟先生有一个非常好的解释:"书之神妙由心与手的多数良好习惯积点滴而成,使心之精审与手之运用,均付诸潜意识作用。如是,则意之所欲,笔即随之,所谓意先笔后是也。"把心之所想和手腕运用都交给潜意识,由潜意识发挥作用,这样意和笔同出一源,这实在讲的太好了。
普通人是由脑中的意识来指挥笔的,而你表现的是潜意识,意识和潜意识这时候发生了冲突,意识趋于强势。如果全部交由潜意识,技法运用和表达目的就统一起来了,潜意识当然可以顺利表现在作品中了。
有些同学马上又要问了:"怎样可以做到不是由意识指挥笔,改为潜意识指挥呢?"那就是技法要熟练。
蒋梦麟先生说:"书贵精熟。心精则所知者深而所识老真,力熟则动作悉出于习惯,从心所欲不踰矩。心力精熟则神妙生矣。"
注意这里出现了"习惯"这个词,当你的用笔动作,熟练到成为一种习惯动作,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,想也不用想,这时候就是潜意识指挥用笔了,近于下意识动作。
下意识动作往往指天然反应,如太烫就缩手。潜意识动作是训练熟练以后的自动反应,如看见红灯就停车,这时候要不要想?新手是要想的,起作用的是意识,而老手想都不用想,起作用的是潜意识。
我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,你用筷子吃饭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筷子的动作?只有初学者才会去想怎样用筷子,用熟的人根本不用想,因为用筷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无须用意识去指挥,它已经成为潜意识中的动作,成为自然的反应。如果你用笔动作也像筷子,那就是潜意识动作了。吃饭时还在想筷子怎样用的人,那饭就吃的没有滋味。书写时还在想笔锋怎样用的人,情感表达就必然不畅顺。
蒋梦麟先生说:"技之进于潜意识作用,则成神遇。神遇者,心手相应于不知不觉之间,非玄妙不可思议事也。故书之达于至精熟时,则不但忘目,而且忘手与笔。意之所至,即书之所成矣。"
他说当你的技法熟练成度进入潜意识时,就好像庖丁解牛那样,不是靠眼睛看关节在哪里,而是神遇,靠感觉、靠一个意念来进刀。这时候就是心忘于笔,手忘于书,"意之所至",书法作品就写成了。
所以技法熟练是重要的一步,技法熟练到想都不用去想,有助于潜意识的表达。
这个意思古人讲过很多,孙过庭说:"心不厌精,手不忘熟。若运用尽于精熟,规矩谙于胸襟,自然容与徘徊,意先笔后。潇洒流落,翰逸神飞"。这就是刚才蒋先生讲解的意思。
感动人的艺术品,就是真实表达内心的作品。中国老话说"知人知面不知心",
意思是很难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内心。但一幅字,却可以暴露作者的内心世界,包括品味,心情,性格,教育程度,甚至年龄、健康等等,所以唐朝张怀瓘说"书则一字已见其心"。潜意识平时是封闭起来的,要它开放就创造条件,以前讲过,如做梦、喝醉都会反映出你的潜意识。在书法创作中,"入静"是重要手段。
这样我们可画出一个循环图。
心指挥手,手指挥笔,而笔又表达心。只要把"心"改为"潜意识",就是现代的语言。当用笔技法高度熟练,就是潜意识指挥手,手指挥笔。而这时笔所写出来的,就是你潜意识中的内心世界。
简言之:
· 心、手、笔三者是互动关系。
· 首先熟练技法,变成潜意识动作。
· 心手相应,抒发潜意识成为作品。
二 蔡邕《笔论》
刚才说了,抒发潜意识不一定要做梦或喝酒。入静也是重要手段,入静就是排除杂念。气功有静坐,佛家有打坐,道理是一样的。历史上讲入静的著作有署名蔡邕的《笔论》。这篇文章很短,只有127个字,但意义重大。我建议所有学书法的同学,好好读一读这篇小文。
文章一开始是这样的:
"书者,散也,欲书先散怀抱,任情恣性,然后书之。"
"若迫于事,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。"
这里有两个小段,前一段讲怎样可以写好书法。后一段讲怎样会写不好。
我先解释后一段。中山国在太行山东边,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,后亡于赵。古籍中提到中山很多,那地方产优质兔毫。韩愈写过一篇《毛颖传》,把毛笔当作人给它写传记。"毛颖者,中山人也",很幽默地说毛笔是中山国人。所以讲到"中山兔毫",就是指好毛笔。
蔡邕说:"若迫于事,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。""迫"本义是近的意思,《广韵》说"急"也。《增韵》解释为"窘也"。我们有"窘迫"一词。引申为迫近、强迫,压力大。《前汉书·武帝纪》有一句话"外迫公事",外面迫于公事繁多。
这里蔡邕指出"若迫于事,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",是说在压力下写,逼迫你写,俗务杂念下急写,就算你有中山兔毫做的毛笔,也是写不好的。
怎样才能写好呢?关键是解放你的心。第一句只有四信字"书者,散也"。"散"就是舒散的意思,书写前"先散怀抱",就是去除杂念,削除压力。"任情恣性","任"是听凭,"恣"是放纵,听凭你的情感和本性放出来,然后动手写。这就是释放潜意识,只有表达潜意识才是真实的你。
《笔论》进一步教你说:"夫书,先默坐静想,随意所适,言不出口,气不盈息,沉密神采,如对至尊,则无不善矣。"
刚才讲的是原则,这一句讲"散"的具体做法。"言不出口"就是不要讲话,不要打电话玩手机。"气不盈息",不要大透气,平静地呼吸。你要知道人一激动呼吸就加快,所以呼吸是你是否平静的标准。
"沉密神采",不要有表情,七情上面就完了。
"如对至尊",好像对着最尊敬的人那样。有些人把"至尊"解释为皇帝,未必如此。如对一个佛教徒来说"至尊"就是佛祖。你唯一要做的就是"默坐静想",这是主动的。然后"随意所适"这是被动的。
在静寂的境界中,有一个意念引领着你走。你内心的大门徐徐地打开,潜意识洪流般地涌出。通过你的手熟练地写在纸上,那作品还会不好吗?这段是教你"散"的具体方法,关键词就是"静"。
简言之:
· 拳术是动功,书法是一种静功。
· 下棋取胜靠意识,书法好坏靠潜意识。
· 古人说,书法好作品往往"无意得之"。
越是想写好,越是写不好,为什么?你给自己压力了。只有在心中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和杂念的情况下,感动人的作品就会产生。
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序》说:"着于竹帛谓之书,书者如也。"这是"书"的本义,在竹帛上用文字着录谓之书。"书者如也",清代段玉裁注说:"谓如其事物之状也。"文字书写,本来是记录事或者物,"如其事物之状",这就是文字着录的实用功能。
文字书写从"书者如也",发展到"书者散也",这是一个大变化,蔡邕这句话是书法史上的标竿。"书者如也",这是写字,重要的是表达字义。而"书者散也"跟字义一点关系都没有,这是书法的心法。
所以两句话只差一个字,从"如"到"散",表明写字这件事情,已经从实用转变为艺术了。
谢谢各位,下一课继续。
本节要点:
· 技法要熟练到成为一种习惯。
· 摒除杂念,入静打开潜意识。
· "书者散也"是书法艺术的标志。
复习思考:
· 王羲之写《丧乱帖》表达悲哀,颜真卿写《祭侄稿》表达怀念和愤怒,这和蔡邕所说"默坐静想,随意所适"是否矛盾?
· 学习技法和书法创作心态是否一样?曾有同学说"我作业写不好,因为是老师逼迫的"。学习阶段是否需要有压力?你怎么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