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热带榕树2020/08/14 10:07:02

北宋至神宗年间,冗官、冗兵、冗费的现象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,恶劣的局面逼迫朝廷不得不做出改变。

此时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登上历史的舞台,然而由他所主持开展的变法不但在当时,即便是千年后的今天依旧毁誉参半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那么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实质呢?

一、宗旨

财政是国家之根本,事实上不管是冗官、冗兵、冗费,归根结底就是钱不够用。但朝廷不能无限制向民间横征暴敛,否则只能官逼民反。

历朝历代解决财政危机的方法无非是开源和节流,在这点上王安石和同样著名的司马光有过非常激烈的辩论。

根据《宋史》记载,元丰三年北宋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,这对财政本就拮据的朝廷来说雪上加霜。值此危机时刻,双方解决问题的思路截然相反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王安石认为财政拮据当然应该想办法增加收入,救灾,抚民哪样不要钱?

司马光则强烈反对,他认为朝廷的钱本来就是从民间征来的,现在民众非常艰难,你打着帮助他们的口号从他们口袋里再掏钱岂不荒唐?

王安石立刻反驳:

“善理财者,民不益赋而国用饶。”

司马光当然不信:

“善理财者,不过搜刮民财而已。”

两人争辩的胜负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宋神宗最终选择相信王安石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后来王安石在奏疏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变法思想:

“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,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。”

总而言之,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增加财政收入,而且要通过“理财”手段,在不增加民众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收入。

看到这里,大家认为到底是王安石正确,还是司马光正确?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变法的具体内容来做出自己的判断。

二、理财手段

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掌控朝野后,迅速开始推行自己的主张,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,我们逐一进行分析。

首先是被旧党攻击的最厉害的青苗法,简单来说当时北宋民间高利贷风行,偏偏许多农民青黄不接时无法度日只能去借钱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王安石认为既然如此那就由朝廷来放贷,即打击民间高利贷,又能收到利息,民众日子好过朝廷也增加了收入。

从理论上讲,青苗法惠及穷人,增加财政收入,受损失的只是那些没良心放高利贷的富户,但问题是朝廷也怕民众还不上钱啊!

凡是要借钱的经济状况肯定不怎么样,要是他们联合起来跟朝廷玩“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”这套怎么办?

所以王安石在制定政策时做了详细规定,根据家庭情况将民众分为五等,越穷审批额度越低,还得有实物抵押,有别人担保。

这样确实保证了朝廷贷款的安全性,但是真的需要钱的农民根本贷不到款,最终还得求助民间高利贷,所谓惠民只能有名无实。

符合放贷条件的没借钱需求,有需求的借不到钱,那新法不就推行不下去了吗?王安石的做法是下任务指标,《宋史》记载:

“(青苗法贷款)富民不愿取,贫者乃欲得之,(地方官府)即令随户等高下品配,又令贫富相兼。”

朝廷贷款不是放不出去吗?那简单,地方为了完成任务指标,强迫富人给还不起钱的穷人担保,到了还款期限直接问富人要钱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这是青苗法最失败的地方,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你的产品确实比所有人的性价比高,那么民众也不是傻子,自然会选择你,何必强行摊派?

除了青苗法,均输法和市易法也有着鲜明的朝廷掌控经济的特征。具体来说,均输法就是征收实物税时,征收当地特产再卖到其他地方去。

比如A地盛产水果但缺粮,B地反之,以前两地交税即要交水果又要交粮,现在由朝廷在A地征收水果,在B地征收粮食,来回倒腾卖钱。

市易法更进一步,直接由朝廷收购各地滞销物资运输贩卖。

这两条法令看上去是不是也没有问题?不但减轻了民间的负担,促进了物资的流通,还增加了财政收入?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但问题是王安石变法前这些事情是由商人干的,朝廷的做法就是抢商人的饭碗,看上去好像和普通民众无关,实则危害极大。

商人倒腾物资要不要考虑成本风险?要不要比竞争对手的价格更低?有无数的商人在干同样的事情,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赚钱。

因此市场竞争之下,在A地买粮食和在B地买水果的平民肯定能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东西,但变法后就不同了。

朝廷干买卖根本竞争不过商人,所以新法刚实施立刻就出现了严重亏损,怎么办?王安石的手段是垄断市场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把民间的买卖全都禁了,那么大家只能买朝廷的货物了,当然就能盈利了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中详细记载了变法的补充规则:

“凡牙侩市井之人,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,小则鞭笞,重则编管。”

如此行径表面上看确实增加了财政收入,但本质上是强迫大家购买质次价高的商品,物价飞涨之下可以想象变法究竟造成了多大的怨气。

除此之外,新党与旧党争执的焦点还有免役法。具体就是北宋每年都要无偿征用民间劳动力服徭役,但你帮朝廷干活就不能好好种田了,来年粮食肯定少收。

王安石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你就交笔钱别去服徭役了,我拿这笔钱雇人去干活,朝廷的活有人干,你也不耽误生产。

这条法令同样是看起来非常合理,但问题是民众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吗?我多生产的粮食都用来交钱了和我去服徭役有什么区别?

那么社会财富增加了吗?也没有,你拿着民众的钱雇人服徭役,被雇佣的人如果没这条法令也是要干其他工作创造财富的,反正不可能闲着饿死。

更糟糕的是免役法让朝廷国库充盈了,你说这钱是怎么来的?所以民间不管对其如何抵制或者反对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宋代名臣郑侠呈上“流民图”,痛斥变法害民

王安石变法中遭到反对的焦点法令大致就是这些了。很显然,在王安石的定义中富人不是民众,害贫民不行,但是可以抢富人的饭碗。

苏辙在《诗病五事》中感叹道:

“王介甫小丈夫也,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。”

那么真的可以做到只损害富人的利益而不伤害贫民吗?从经济学上应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呢?

三、经济学

《坚瓠戊集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,王安石喜欢谈论水利,有人献策说把太湖填平了可以造万亩良田,大臣刘贡父讽刺道:

“此易为也,但旁别开一太湖纳水则成矣。”

刘贡父是坚决反对变法的,他的这番话表面上是在说水利,实则是反对王安石,你把太湖填平了造良田,那你就得再挖一个太湖把水放进去。

把水来回倒腾什么也没得到,工程倒是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,完全是得不偿失。司马光的反对则更加直接:

“天下安有此理?天地所生财货百物,不在民,则在官,彼设法夺民,其害乃甚于加赋。”

换成通俗易懂的话,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清楚的认识到,朝廷本身不创造财富,只有民众才创造财富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任何设法“理财”的手段,不管如何巧妙隐蔽本质上都是从民间征收税赋,而且你的手段越复杂巧妙成本就越高,还不如直接了当的征税。

再具体到变法中,王安石的做法就是让朝廷直接把民间的商人全部替换掉,由朝廷控制市场,你们赚钱太多,还不如让我们干。

但是“万事皆有成本”,商人富豪也不是躺着赚钱的,他们要面对无数竞争者,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,每个富人脚下都有无数破产的失败者。

经济是个整体,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,富人只是其中比较显眼的那个。如果你不接受市场竞争下的最优商品价格,就只能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朝廷专卖品。

早在汉代,司马迁就在《史记》中阐述了经济学思想:

“善者因之,其次利导之,其次教诲之,其次整齐之,最下与之争。”

王安石的做法偏偏是“最下与之争”。很多人认为北宋之所以衰败是因为没有坚持变法,但这场变法的设计却极其糟糕,如果不是旧党反对造成的危害只会更大。

明白了王安石变法,就弄懂了经济学基本原理

说的更明白些,我们为什么要有经济学这门学科?因为国家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,这里要修水库,那里要修路,但资源是有限的。

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分配才是经济学的本质,你说该采取什么办法?天底下没有全知全能,洞悉一切的神,大家的认知都是有限的。

所以我们认为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,你做了正确的事就能发财,做错了就要破产,规律之下有奖有惩,高效公平。

如果你非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都管死,那么资源分配只在有限认知的人的一念之间,你觉得世界上存在比市场更聪明的人吗?


参考资料:

《史记》

《宋史》

《坚瓠戊集》

《诗病五事》
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

内容来自于 今日头条

若本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此邮箱联系,邮箱地址:feedcoopjubao@toutiao.com。